职  称:教授
研究方向:
办公电话:0431-85099477
办公地点:

个人简历

胡晓红,1972年生人,1991年—1995年就读于长春师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 1999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2004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 位。2001年晋升为讲师,2005年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晋升为教授,2009年被评为东北师范 大学首届“东师青年学术骨干学者”,女性研究中心秘书长。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全校本科生共同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研究生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创新问题,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6名。另外,所承担的全校通识选 修课《女性与社会》被列为东北师范大学首届核心通识选修课。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方略研究”(2012 年)、“将性别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出版学术专著 《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性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2部,主编、参编 教材5部,在《光明日报》、《哲学动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妇女研究论丛》等 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学习简历: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台湾大学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 2006年7月——2008年8月 复旦-密歇根大学联合培养 (博士研究生资格) 2000年9月——2004年7月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哲学博士) 1996年9月——1999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法学硕士) 1991年9月——1995年7月 长春师范学院化学系 (理学学士) 工作简历: 2011.12——现在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2005.06——2011.12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2001.06——2005.06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 1999.07——2001.04 东北师范大学德育教研室 (助教) 1995.07——1996.07 长春大学师范学院基础部 (助教)

社会兼职

获奖情况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 2005-12-01 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二等奖
  • 2012-12-27 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 2011-05-31 东北师范大学第九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一等奖
  • 2010-06-16 吉林教育好新闻一等奖 一等奖
  • 2009-04-30 吉林省教学成果奖 三等奖
  • 2006-12-16 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三等奖
  • 2002-04-12 全省高校德育优秀论文二等奖 二等奖

教学信息 (数据来源:教务处)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 思想道德教育动态和前沿问题研究
  •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 女性与社会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 女性与社会(1)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文科10班)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音乐学院)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理科4班)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2017思教
  • 2021硕士思教
  • 2019硕士思教
  • 2018思教硕士
  •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
  •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研究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2018思教
  • 2021思教博士胡晓红
  • 2020硕士思教
  • 音乐班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2016思教
  • 音乐学院
  • 博士专业选修课
  • 纽瓦克班
  • 女性与社会(净月)
  • 女性与社会(本部)
  •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53
  • 纽瓦克学院
  • 女性与社会(本部)

科研信息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 项目:
  • 1.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政课专项,2023年
  • 2. 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学转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项任务项目,2023年
  • 3. 马克思主义女性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现实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2018年
  • 4.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人生观新变化新特点及其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他项目,2017年
  • 5. (子课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的学历阐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7年
  • 6. 精品开放课程研究,省级学会规划项目,2015年
  • 7. 人文关怀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14年
  •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方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基金项目,2012年
  • 9. 吉林省高知女性社会地位调查研究(子课题),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11年
  • 10. 将性别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年
  • 11. 性别学课程建设研究,其它项目(学会、政府部门委托等),2007年
  • 12. 对话式教学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的改革与实践,校内项目,2006年
  • 13.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性别关系问题研究,校内项目,2006年
  • 14. 性别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校内项目,2003年
  • 专著:
  • 1. 性别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台湾上游出版,2010年
  • 2. 新编女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
  • 3. 社会性别与生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 4.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 5. 《性别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 6. 男性要解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 7. 《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 8. 我国高校青年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9. 《我国高校青年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省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10. 《大学生修养》,《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
  • 11. 大学生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01-8年
  • 论文:
  •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
  • 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学科化的若干问题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
  • 3. 新时代:让女性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美好生活,中国妇女报,2021年
  • 4. 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价值旨归,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
  • 5.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学科化根据与理论旨趣,河南社会科学,2021年
  • 6.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女性学建设的基本立场与理论基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年
  • 7. 作为通识教育的“女性与社会”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为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1年
  • 8.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化力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
  • 9. 以教学环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路径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
  • 10.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内涵及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
  • 11.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向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
  •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思想的转型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
  • 13.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
  • 14. 马克思主义女性学构建的四个维度,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年
  • 15. 空间·时间·技术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
  • 16. 培育新时代青年利他精神的现实意义,人民论坛,2018年
  • 17. 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
  • 18. 公共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及其培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
  • 19. 社会责任感的时代特质与精神要义,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
  • 20.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新思路,继续教育研究,2018年
  • 21. 当代女大学生人生矛盾及其化解路径,宜宾学院学报,2018年
  • 22. 新时代青年学生精神成长的三个着力点,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年
  • 23. 我国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
  • 24. 十八大以来友善观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
  • 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SPOC模式的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
  • 26. 论习近平的互联网观,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
  • 27.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遇在关怀——马丁·布伯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关怀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
  • 28. 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本土化路径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 29. 向学而教: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基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女性学》课堂的教学观察,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
  • 30. 认知冲突视域下的德育——道德两难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
  • 31. 应用慕课是慕课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宜宾学院学报,2015年
  • 32. 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要素的三维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
  • 33. 身体:社会学的新视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 34. 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
  • 35.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
  • 36. 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前提性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
  • 37. The Modern Change in the Concept of the Emancipation of Chinese Womnen(ISSHP),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WOMEN,2013年
  • 38. 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因素探析——基于第三次全国妇女地位调查吉林省数据,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 39. 基于过程考核的教学模式创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
  • 40. The Research on Career Development Dilemma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ISSHP),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Women,2012年
  • 41. The sructural crisis of wome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Gender Culture(ISSHP),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women,2012年
  • 42. “性别哲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11年
  • 43. 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
  • 44.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性别关怀,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
  • 45. 关于中学教师对中学生性别角色期望的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
  • 4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性别差异,大家.大型文学双月刊,2011年
  • 47. 真的“阴胜阳衰”了吗?,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
  • 48. 对话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的探索,教学研究,2010年
  • 49. 性别研究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
  • 50. 教育公平视野下对“男孩危机”的性别解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 51. 性别和谐的历史发展与时代追寻,兰州学刊 ,2010年
  • 52. 性别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光明日报,2010年
  • 53. 走向主流化的性别平等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
  • 54.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性别解读,社会科学家 ,2010年
  • 55. 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 56. 弱势男生:性别平等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 57. 教师的境界,东北师范大学校报,2009年
  • 58. 现代社会理论视阈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
  • 59. 教师的性别意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
  • 60. 两性和谐的哲学理解*,《妇女研究论丛》(2005-2009)集萃,2009年
  • 61. 福利权利是个人的还是家庭的,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2009年
  • 62.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男女平等历程的反思与追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 63. 传统节日:从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
  • 64. 女性在参与中的进步与发展——“第四届环日本海(东海)地区女性论坛”综述,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
  • 65. “男女平等”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分析,跨越的5年——2003-2008年妇女理论研究与长春妇女工作,2008年
  • 66. 男性的困境及其解放,中国女性主义,2007年
  • 67. “男女有别”还会走多远,中国妇女报,2007年
  • 68. 性别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 69. “福利权力是个人的还是家庭的”,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
  • 70. 现代性与男性精神,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
  • 71. “男女有别”还会走多远?,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
  • 72. 我国高校两课教学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73.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行转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 74. 我国高校“两课”教学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论文集),2005年
  • 75.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行”转化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论文集),2005年
  • 76. 两性和谐的哲学理解,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
  • 77. 性别角色的社会构建,长春出版社,2004年
  • 78.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中国当代教育研究论文集,2004年
  • 79. 女性之“性解放”与女性解放,社会,2004年
  • 80. 市场经济时代价值观念变革与人的发展,长白学刊,2004年
  • 81. 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浙江学刊,2004年
  • 82.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改革几点尝试,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4年
  • 83.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教学研究,2004年
  • 84. 对中国本土性别社会学学科构建的几点前提性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
  • 85.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与思考,吉林大学学报,2003年
  • 86. 对十六大报告中全面小康社会的解读,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
  • 87. 我国男女平等的实践探索与价值追求,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校,2003年
  • 88. 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管理,吉林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
  • 89.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之反思,教学与研究,2002年
  • 90. 影响女性地位变化的因素分析,中国青运史辑刊,2002年
  • 91. 从列宁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通化新论,2002年
  • 92.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与价值追求,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
  • 93. 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国青运史辑刊,2001年
暂停信息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