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  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办公电话:layliuzhiyang@126.com
办公地点:经济与管理学院427

个人简历

1985年5月出生,吉林松原人,金融学博士,CFA持证人,入选吉林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储备库,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监管、绿色金融、金融科技 2019.12——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学博士生导师 2018.6-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系 副教授 2018.6-2019.10 博士研究生辅导员,兼任2016级学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联合党支部书记 2016.9-2019.6 2016级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兼任2016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2014.7-2018.6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系 讲师 2011.9-2014.6 中国人民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 经济学博士 2008.9-2011.6 中国人民大学 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 中美金融实验班 经济学硕士 2004.9-2008.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信息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管理学学士 主持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组合及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5CJY083),主持人,结项 良好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气候相关因素影响金融风险的机制及审慎监管应对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1BJY172),主持人,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同机制及有效性检验》(项目编号:19YJC790088),主持人,结项 4.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小微金融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542),主持人,结项 5.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吉林省普惠金融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0418045FG),主持人,结项 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412015KJ029),主持人,结项 7.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扶持项目(项目编号:2015BS32),主持人,结项 8.吉林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金融体系传染风险研究》(项目编号 2020JJX024),主持人,结项(一等奖) 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编号2015M581379),主持人,结项 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团队项目)《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助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实施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QT002),主持人 出版专著: [1]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机制与政策选择. 刘志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2]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研究. 刘志洋,宋玉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3] Basel III框架下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 刘志洋,宋玉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4] 谋新求变——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案例集.刘志洋,徐索菲,解瑶姝,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入选2023年财资一家第八届(金融类)好书 讲授课程: 本科: 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 研究生:金融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金融经济学 专业证书: 通过CFA三级考试、FRM二级考试 学术论文: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第一届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学术研讨会征文《国债期货隐含远期利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波动溢出效应》比赛获三等奖 担任《金融学季刊》《金融监管研究》《金融论坛》《经济与管理评论》《当代经济科学》《中国经济问题》《管理学刊》《财经论丛》《会计与经济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等CSSCI期刊、SSCI期刊匿名审稿人。 2023年: [1]刘志洋,解瑶姝,徐索菲.审慎视角下金融科技平台企业监管研究[J].海南金融,2023(11):30-38+87. [2]刘志洋,徐索菲.新发展理念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功能逻辑[J].中国证券期货,2023(03):13-22. [3]刘志洋,刘若迟.低碳转型相关行业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基于“双碳”战略背景的研究[J].金融论坛,2023,28(06):47-57.(CSSCI) [4]刘志洋.货币政策应对气候风险需要秉持市场中性原则吗?——基于欧洲中央银行的实践经验分析[J].上海金融,2023(04):42-52.(CSSCI) [5]刘志洋.生态市场主义视域下西方金融业应对气候风险实践评判及中国制度优势[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01):142-150.(CSSCI) [6]刘志洋,宋雨楠.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降低全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了吗?[J].世界经济研究,2023(02):66-77+135.(CSSCI) 2022年: [1]刘志洋,马亚娜.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调控信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全球40个国家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22,27(04):42-51.(CSSCI) [2]宋雨楠,刘志洋.融资融券交易对50ETF期权市场有效性的影响[J].税务与经济,2022(03):81-88.(CSSCI) [3]刘志洋,马欣頔,解瑶姝.碳市场、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出前后比较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22(06):36-46.(CSSCI) [4]刘志洋,孟祥璐.商业银行资本调整速度及调整行为研究——基于系统重要性视角[J].财经论丛,2022(07):46-56.(CSSCI) [5]刘志洋,解瑶姝,马延安.市值分化视角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OL].经济与管理:1-10[2022-07-08].(CSSCI) [6]刘志洋,解瑶姝.金融功能论视角下金融科技服务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分析[J].学习与实践,2022(07):107-114.(CSSCI) [7]宋玉颖,刘志洋.加密资产:特征、风险管理与监管[J].吉林金融研究,2022(04):11-14+25. [8]刘志洋,杨璐.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中国经济学,2022(04):245-279+299-302. [9]刘志洋,解瑶姝.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管理的国际实践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上海金融,2022,No.504(07):71-79.(CSSCI) [10]刘志洋,解瑶姝.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特征、成就与展望[J].金融博览,2022(10):14-15. 2021年: [1]刘志洋.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风险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全球流动性“流入/流出”影响的异质性检验——基于面板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21(01):73-84. [2]刘志洋.监管科技对审慎监管的推动作用分析[J].新金融,2021(04):28-33.(CSSCI) [3]刘志洋,马亚娜.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能降低中国商业银行传染风险吗?[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 42(04): 31-38.(CSSCI) [4]宋玉颖,刘志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降低银行业传染风险作用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21(04):7-11+27. [5]刘志洋,孟祥璐.国债期货隐含远期利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波动溢出效应——兼中国国债期货研究文献回顾.衍生品评论(第一届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21 [6]刘志洋. 金融科技的主要功能、风险特征与规范监管[J]. 南方金融, 2021, 1(10): 63-71.(CSSCI) 2020年: [1]刘志洋.印度金融扶贫的实践经验及教训——普惠金融视角[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0(01):13-20 [2]刘志洋.网络结构下的中国银行间债务违约传染风险分析——同业负债关联与金融市场的双维数据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20(03),69-79.(CSSCI) [3]刘志洋,孟祥璐.全球信用风险短期冲击对中国的溢出效应[J].金融论坛,2020(05):22-32.(CSSCI) [4]刘志洋.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异质性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20,34(01):69-78. [5]刘志洋, 曹树玲.利率衍生工具运用与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J].系统管理学报,2020,29(4):639-645.(CS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 [6]刘志洋.亚洲国家跨国流动性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20(02):28-34. [7]刘志洋.基于股票交易数据的商业银行传染风险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0(07):34-38. [8]刘志洋,孟祥璐.基于Copula函数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1):20-28. [9]刘志洋,马亚娜.保险公司“保险+期货”模式的盈利模拟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6):94-101 [10]刘志洋.利率水平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违约概率的影响——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0,33(01):84-98. [11]刘志洋.系统性风险视角下的Basel Ⅲ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缺口影响[J].金融理论探索,2020(05):13-25. [12]刘志洋.资本约束与流动性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基于中国90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20(05):46-60. [13]刘志洋.金融衍生工具使用降低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了吗?[J].商学研究,2020,27(06):37-46. [14]刘志洋,胥子林.金融机构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关系——基于不同风险状态的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0,34(06):112-126.(CSSCI) [15]宋玉颖,刘志洋.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作用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20(06):5-11. [16]宋玉颖,刘志洋.Shibor对P2P贷款利率的影响研究——来自宏观与微观的经验证据[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2):50-57+14. [17]宋玉颖,刘志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同[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0(03):6-13. [18]宋玉颖,刘志洋.证券投资业务增加非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了吗——基于面板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部金融,2020(05):13-21. [19]宋玉颖,刘志洋.“Bigtech”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对策[J].农银学刊,2020(02):26-29. [20]宋玉颖,刘志洋.金融开放下宏观审慎监管调控金融体系失衡的有效性研究——基于IMF2000年至2013年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当代金融研究,2020(03):27-36. 2019年: [1]刘志洋. 流动性冲击下流动性覆盖率对商业银行借贷的影响——一个理论分析模型[J]. 金融理论探索,2019,(01):31-43. [2]刘志洋. 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再检验——基于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J]. 西部金融,2019,(01):4-10. [3]刘志洋,孟祥璐.汇率、汇率衍生产品与银行业风险[J].管理科学,2019(6):57-71(CS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认定的A类期刊 [4]刘志洋. 基于FAVAR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金融,2019(04):35-41+58. [5]刘志洋.资产价格、信贷缺口与国家整体负债率相关性分析——基于全球32个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9(4):80-92.(CSSCI) [6]刘志洋.利率衍生工具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了吗?——基于面板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9(3):49-60.(CSSCI) [7]刘志洋.VIX指数、国债期限溢价与shibor利率[J].吉林金融研究,2019(05):1-6. [8]刘志洋,宋玉颖.“弱势”投资者能有效评估P2P借贷违约风险吗?[J/OL].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04):83-92.(CSSCI),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F62)2019年第12期全文转载。 [9]刘志洋.基于VaR模型的商业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19(03):55-66. [10]刘志洋,南巡.吉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04):58-60. [11]刘志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相关性研究——基于Copula函数的实证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9(06):5-16. [12]刘志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企债务融资:机制、效果及发展方向[J].新金融,2019(08):45-50.(CSSCI) [13]刘志洋,孟祥璐.基于SJC-Vine-Copula函数的保险业上市公司风险的关联度研究——系统性风险视角[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9(4):26-33. [14]刘志洋.论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角色[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3):3-11+28 [15]刘志洋.无法验证信息披露有助于获得众筹项目投资者青睐吗?[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35(05):109-118. [16]刘志洋.系统性风险会约束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吗?[J].商学研究,2019,5:74-83. [17]李亚飞,刘志洋.互联网金融利率定价能否准确反映违约风险?——基于P2P网络借贷的实证检验[J].南方金融,2019(10):15-25. [18]宋玉颖,刘志洋.利用“银行+期货”化解“三农”金融风险模式探索[J].农村金融研究,2019(10):49-53. [19]刘志洋.规模、资产负债结构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J].吉林金融研究,2019(09):1-7+27. [20]刘志洋.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工具使用:对冲风险还是赚取利润?[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9,32(04):24-35. [21]刘志洋.中国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分析——基于金融业态关联性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9,12:1-8 [22]刘志洋.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异质性——基于面板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9(11):85-95. [23]宋玉颖,刘志洋.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缓解信贷的顺周期性作用吗?[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2):11-16. [24]汤珂,刘涛雄,刘志洋,李龙,陈忠阳,苗琦,曹胜熙.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J].科学观察,2019(03):47-51. 2018年: [1]刘志洋,宋玉颖.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行业信贷供给实证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02):42-50.(CSSCI) [2]刘志洋,邢秩源. 吉林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状态研究——基于吉林市农村普惠金融调查问卷的分析[J]. 吉林金融研究,2018(07):43-49. [3]刘志洋. 究竟哪家商业银行风险高[J].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8(05):43-54. [4]刘志洋.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货币政策与银行体系风险——基于贝叶斯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3):7-17. [5]刘志洋,金鑫. 股票市场看好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吗?[J]. 浙江金融,2018,(12):32-40. [6]刘志洋.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检验[J].金融论坛,2018,(12):17-25.(CSSCI) [7]刘志洋. 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国际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 西部论坛,2018,28(06):57-64.(CSSCI) [8]刘志洋. 流动性风险监管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吗——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 南方金融,2018(11):67-74. [9]刘志洋. 宏观审慎监管、汇率与长期利率——基于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J]. 海南金融,2018(12):4-11. 2017年: [1]刘志洋. 论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视角[J]. 武汉金融,2017,03:31-36. [2]宋玉颖,刘志洋. 行动学习解析——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视角[J]. 农银学刊,2017,01:76-80. [3]刘志洋,宋玉颖.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资本监管与盈利能力[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03:28-37. [4]刘志洋.商业银行偿付能力风险、流动性风险与银行体系风险[J].财经论丛,2017 221 (6): 41-49.(CSSCI) [5]刘志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同业间影响与金融体系稳定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8):37-46.(CSSCI) 2016年: [1]刘志洋,宋玉颖. 宏观审慎视角下拉丁美洲国家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实践经验借鉴[J]. 金融发展研究,2016,07:63-69. [2]刘志洋. 互联网支付风险及监管研究[J]. 吉林金融研究,2016,07:27-33. [3]刘志洋,李风鹏. 利率水平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 金融论坛,2016,06:40-47.(CSSCI) [4]刘志洋.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03:52-59+159-160. (CSSCI) [5]刘志洋. 互联网金融监管“宏观—微观”协同框架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02:106-116.(CSSCI) [6]宋玉颖,刘志洋. 论P2P平台社会网络属性[J]. 财会月刊,2016,11:107-109. [7]刘志洋. 历史私人借贷利率与P2P平台贷款利率高低比较研究及启示[J]. 江淮论坛,2016,02:32-37. (CSSCI) [8]刘志洋,苏辛. 商业银行行业风险敞口与商业银行绩效[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02:9-14. (CSSCI) [9]刘志洋,宋玉颖.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实施及有效性国际实践[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01:50-55. (CSSCI) 2015年 [1]刘志洋,宋玉颖.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J]. 南开经济研究,2015,(01):131-143.(CSSCI) [2]刘志洋. 规模大的银行风险真的高吗?——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 金融论坛,2015,20(01):66-72.(CSSCI) [3]刘志洋. 互联网银行含义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01):87-95. [4]刘志洋,宋玉颖. 融资融券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5,(07):3-8+71.(CSSCI) [5]刘志洋. 消费者对互联网银行的可接受度问题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02):85-93.(CSSCI) [6]刘志洋.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讨[J]. 经济体制改革,2015,(05):169-173.(CSSCI) [7]刘志洋,宋玉颖. P2P平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国外研究综述[J]. 财务与金融,2015,(04):88-95. [8]刘志洋,宋玉颖. 东亚地区股票市场一体化测度研究[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1):61-70.(CSSCI) [9]刘志洋. 宏观审慎监管的亚洲实践经验借鉴[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03):85-102.(CSSCI) [10]刘志洋,宋玉颖. 金融危机期间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效应[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02):25-31. [11]刘志洋,宋玉颖. 鼠标下的普惠金融之P2P借贷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5,(08):56-61. [12]刘志洋. 公允价值会计不应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7(06):106-113. [13]刘志洋,宋玉颖. 关联度与系统性风险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金融发展研究,2015,(05):15-21. [14]刘志洋,宋玉颖.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3(06):30-37. [15]刘志洋,刘佳.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风险偏好与商业银行风险[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05):22-32. [16]刘志洋. 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金融稳定信息披露研究[J]. 武汉金融,2015,(11):38-42. [17]刘志洋,宋玉颖. 国际股市对中国股市稳定性的影响测度[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03):45-50+80. [18]刘志洋,宋玉颖. 众筹监管国际实践[J]. 黑龙江金融,2015,(05):70-75. [19]刘志洋,宋玉颖. 降低金融监管成本促进吉林省新兴成长型企业融资的对策——来自美国JOBS法案的经验借鉴[J]. 区域金融研究,2015,(09):46-51. [20]刘志洋,宋玉颖. 金融机构股票增发行为与金融机构风险实证分析[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31(04):71-78. [21]陈忠阳,刘志洋. 高利贷问题反思——风险管理的视角[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02):59-64.(CSSCI) [22]宋玉颖,刘志洋. 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设国际实践及对中国政策启示[J]. 农村金融研究,2015,(11):57-62. 2014年: [1]刘志洋,汤珂.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J]. 探索与争鸣,2014,(11):65-69.(CSSCI) [2]刘志洋.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准备金制度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经验借鉴与中国实证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30(05):91-100.(CSSCI) [3]刘志洋.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的国际经验借鉴[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05):78-85.(CSSCI) [4]刘志洋. 资本缓冲与银行信贷增长——基于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 征信,2014,32(10):70-74. [5]刘志洋,宋玉颖. 再议宏观审慎监管实施必要性[J]. 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0):73-78.(CSSCI) [6]陈忠阳,刘志洋. Basel Ⅲ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表现好吗?——基于国际与中国的实证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4(03):48-57+172.(CSSCI) [7]宋玉颖,刘志洋.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信贷承诺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吗?[J]. 投资研究,2014,33(02):33-43. 2013年 [1]刘志洋. 银行信贷顺周期性产生机制及其逆周期调控[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33(06):12-22.(CSSCI) [2]刘志洋,宋玉颖. 金融业高管薪酬机制及政策研究[J]. 商业研究,2013,(06):119-124.(CSSCI) [3]刘志洋. 动态准备金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性探讨[J]. 上海金融,2013,(05):34-37+117.(CSSCI) [4]陈忠阳,刘志洋.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真的高吗——来自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的证据[J]. 财贸经济,2013,(09):57-66.(CSSCI) [5]刘志洋. 动态准备金研究:理论分析与国际实践[J]. 金融发展研究,2013,(03):3-9. [6]宋玉颖,刘志洋. 流动性风险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J]. 金融论坛,2013,18(08):10-16+35.(CSSCI) [7]宋玉颖,刘志洋. 加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关联数据库建设[J]. 中国物价,2013,(08):86-88. 2012年 [1]刘志洋. 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安排的国际实践[J]. 国际金融研究,2012,(08):77-84.(CSSCI) [2]刘志洋.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政策工具[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8):19-24. [3]刘志洋. 股指期货和现货相关结构与动态对冲效果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与美国的比较视角[J]. 投资研究,2012,31(10):98-115. [4]刘志洋. 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J]. 经济纵横,2012,(07):60-63.(CSSCI) [5]陈忠阳,刘志洋,宋玉颖. 中国系统性风险监测与分析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04):128-135.(CSSCI) [6]陈忠阳,刘志洋. 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发展[J]. 金融监管研究,2012,(02):58-71. 2010年 [1]魏丽,刘志洋. “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对我国A股市场相关行业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经济纵横,2010,(06):22-25+10.(CSSCI)

社会兼职

获奖情况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 2020-07-22 东北师范大学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一等奖
  • 2018-06-28 东北师范大学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优秀奖

教学信息

  • 主要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

科研信息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 项目:
  • 1. 气候相关因素影响金融风险的机制及审慎监管应对措施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2021年
  • 2.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助推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实施机制研究,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团队,2020年
  • 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同机制及有效性检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2019年
  • 4. 依托互联网金融发展吉林省普惠金融对策研究,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2016年
  • 5. 吉林省依托互联网发展小微金融对策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年
  • 6. 吉林省依托互联网发展小微金融对策研究,吉林省教育厅项目,2015年
  • 7. 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组合及有效性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2015年
  • 专著:
  • 1. 谋新求变——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案例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年
  • 2. Basel III框架下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
  • 3.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
  • 4.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机制与政策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
  • 论文:
  • 1. 审慎视角下金融科技平台企业监管研究,海南金融,2023年
  • 2. 低碳转型相关行业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基于“双碳”战略背景的研究,金融论坛,2023年
  • 3. 新发展理念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功能逻辑,中国证券期货,2023年
  • 4. 货币政策应对气候风险需要秉持市场中性原则吗?——基于欧洲中央银行的实践经验分析,上海金融,2023年
  • 5.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降低全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了吗?,世界经济研究,2023年
  • 6. 生态市场主义视域下西方金融业应对气候风险实践评判及中国制度优势,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
  • 7. 货币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学,2022年
  • 8. 宏观审慎监管对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兼论金融监管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金融监管研究,2022年
  • 9.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特征、成就与展望,金融博览,2022年
  • 10. 市值分化视角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基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2022年
  • 11. 商业银行资本调整速度及调整行为研究——基于系统重要性视角,财经论丛,2022年
  • 12. 金融功能论视角下金融科技服务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分析,学习与实践,2022年
  • 13. 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管理的国际实践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上海金融,2022年
  • 14. 碳市场、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出前后比较视角,证券市场导报,2022年
  • 15. 融资融券交易对50ETF期权市场有效性的影响,税务与经济,2022年
  • 16.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调控信贷的有效性检验——基于全球40个国家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22年
  • 17. 金融科技的主要功能、风险特征与规范监管,南方金融,2021年
  • 18. 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能降低中国商业银行传染风险吗,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年
  • 19. 监管科技对审慎监管的推动作用分析,新金融,2021年
  • 20. 国债期货隐含远期利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波动溢出效应——兼中国国债期货研究文献回顾,衍生品评论((第一届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21年
  • 21. 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风险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全球流动性“流入/流出”影响的异质性检验——基于面板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研究,2021年
  • 22. 金融机构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关系——基于不同风险状态的研究,会计与经济研究,2020年
  • 23. 系统性风险视角下的Basel Ⅲ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缺口影响,金融理论探索,2020年
  • 24. 基于股票交易数据的商业银行传染风险研究,吉林金融研究,2020年
  • 25. 利率衍生工具运用与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系统管理学报,2020年
  • 26. 保险公司“保险+期货”模式的盈利模拟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
  • 27. 金融开放下宏观审慎监管调控金融体系失衡的有效性研究——基于IMF2000年至2013年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当代金融研究,2020年
  • 28.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作用研究,吉林金融研究,2020年
  • 29. 全球信用风险短期冲击对中国的溢出效应,金融论坛,2020年
  • 30. 资本约束与流动性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基于中国90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金融发展评论,2020年
  • 31. 网络结构下的中国银行间债务违约传染风险分析——同业负债关联与金融市场的双维数据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20年
  • 32. “Bigtech”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对策,农银学刊,2020年
  • 33. 基于Copula函数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年
  • 34. Shibor对P2P贷款利率的影响研究——来自宏观与微观的经验证据,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
  • 35. 亚洲国家跨国流动性的相互影响关系实证分析,区域金融研究,2020年
  • 36. 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敞口异质性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20年
  • 37. 利率水平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违约概率的影响——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实证分析,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0年
  • 38. 印度金融扶贫的实践经验及教训——普惠金融视角,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0年
  • 39.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工具使用:对冲风险还是赚取利润,贵州商学院学报,2019年
  • 40. 汇率、汇率衍生产品与银行业风险,管理科学,2019年
  • 41. 无法验证信息披露有助于获得众筹项目投资者青睐吗,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年
  • 42. 系统性风险会约束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吗,商学研究,2019年
  • 43. 论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角色,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
  • 44. 规模、资产负债结构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吉林金融研究,2019年
  • 45. 吉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
  • 46.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支持民企债务融资:机制、效果及发展方向,新金融,2019年
  • 47. 基于SJC-Vine-Copula函数的保险业上市公司风险的关联度研究——系统性风险视角,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
  • 48. “弱势”投资者能有效评估P2P借贷违约风险吗,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年
  • 49. 基于VaR模型的商业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研究,当代金融研究,2019年
  • 50. VIX指数、国债期限溢价与shibor利率,吉林金融研究,2019年
  • 51. 基于FAVAR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甘肃金融,2019年
  • 52. 资产价格、信贷缺口与国家整体负债率相关性分析——基于全球32个国家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9年
  • 53. 利率衍生工具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了吗?——基于面板变系数模型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9年
  • 5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缓解信贷的顺周期性作用吗,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年
  • 55. 流动性冲击下流动性覆盖率对商业银行借贷的影响——一个理论分析模型,金融理论探索,2019年
  • 56. 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再检验——基于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西部金融,2019年
  • 57.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检验——基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视角,金融论坛,2018年
  • 58. 股票市场看好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吗?,浙江金融,2018年
  • 59. 金融危机后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国际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西部论坛,2018年
  • 60. 究竟哪家商业银行风险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8年
  • 61.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货币政策与银行体系风险——基于贝叶斯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
  • 62. 吉林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状态研究——基于吉林市农村普惠金融调查问卷的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8年
  • 63.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行业信贷供给实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年
  • 6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同业间影响与金融体系稳定,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
  • 65. 商业银行偿付能力风险、流动性风险与银行体系风险,财经论丛,2017年
  • 66.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资本监管与盈利能力,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年
  • 67. 论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视角,武汉金融,2017年
  • 68. 行动学习解析——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视角,农银学刊,2017年
  • 69. 互联网支付风险及监管研究,吉林金融研究,2016年
  • 70. 宏观审慎视角下拉丁美洲国家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实践经验借鉴,金融发展研究,2016年
  • 71. 利率水平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16年
  • 7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
  • 73. 论P2P平台社会网络属性,财会月刊,2016年
  • 74. 互联网金融监管“宏观一微观”协同框架研究,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年
  • 75. 历史私人借贷利率与P2P平台贷款利率高低比较研究及启示,江淮论坛,2016年
  • 76. 商业银行行业风险敞口与商业银行绩效,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年
  • 77.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实施及有效性国际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年
  • 78. 公允价值会计不应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
  • 79.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
  • 80. 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的金融稳定信息披露研究,武汉金融,2015年
  • 81. 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数据库建设国际实践及对中国政策启示,农村金融研究,2015年
  • 82.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风险偏好与商业银行风险,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年
  • 83.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讨,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
  • 84. 降低金融监管成本促进吉林省新兴成长型企业融资的对策——来自美国JOBS法案的经验借鉴,区域金融研究,2015年
  • 85. P2P平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国外研究综述,财务与金融,2015年
  • 86. 鼠标下的普惠金融之P2P借贷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5年
  • 87. 金融机构股票增发行为与金融机构风险实证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年
  • 88. 融资融券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
  • 89. 国际股市对中国股市稳定性的影响测度,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年
  • 90. 宏观审慎监管的亚洲实践经验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年
  • 91. 关联度与系统性风险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金融发展研究,2015年
  • 92. 众筹监管国际实践,黑龙江金融,2015年
  • 93. 消费者对互联网银行的可接受度问题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
  • 94. 高利贷问题反思——风险管理的视角,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
  • 95.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
  • 96. 互联网银行含义及其风险管理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年
  • 97. 东亚地区股票市场一体化测度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
  • 98. 金融危机期间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效应,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年
  • 99. 规模大的银行风险真的高吗?——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15年
  • 100. 资本缓冲与银行信贷增长---基于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征信,2014年
  • 101.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探索与争鸣,2014年
  • 102. 再议宏观审慎监管实施必要性,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
  • 10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的国际经验借鉴,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年
  • 104.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准备金制度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

其它信息

暂停信息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