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  称:教授
研究方向:有机近红外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酞菁分子设计与合成
办公电话:0431-85098720
办公地点:逸夫科学馆212

个人简历

杜锡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博士,东北师大化学学院 教授。 现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智能材料。在有机智能材料的研究中,着重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是通过有机化学与光电子学的结合,开展了酞菁化学及其在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中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是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所需的材料,开展了羟基乙酸生产新工艺的研究和组织工程学研究所需的高分子材料---聚乙交酯(PGA)的合成研究;同时开展杯芳烃/酞菁超分子体系用于电磁兼容材料及工业气体净化的应用研究。 工作经历: 1984年-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见习助教; 1985年-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助教; 1987年-1990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业化学教研室,助教; 1990年-1996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业化学教研室,讲师; 1997年-1998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业化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8年-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3年-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教授(4级),硕士生导师; 2012年2021年8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教授(3级),硕士生导师; 2021年8月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退休。 2015年-2020年,伊犁师范学院,天山学者主讲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援疆教师。 1984年-1987年,东北师大化学系,83级辅导员。 1998年-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系副系主任。 2005年-201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 2007年-2012年,东北师大化学学院有机化学专业负责人。 学习经历: 1980年-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辅导员:付强 教授。 1995年-1998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获物理化学理学硕士学位,导师:李铁津 教授。 1999年-2004年,吉林大学电子工程与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杜国同 教授。 2001年-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访问学者,导师:侯建国 院士。

社会兼职

  • 长春市台联理事
  • 伊犁师范学院天山学者·主讲教授
  •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
  • 伊犁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特聘教授
  • 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

获奖情况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教学信息 (数据来源:教务处)

  • 有机化学(II)
  • 有机化学(I)
  • 有机化学(I)
  • 化学科学导论

科研信息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 项目:
  • 1. 从单分子到单晶:六环酞菁分子构象理论与单晶制备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年
  • 2. 基于EIS/UV-VIS双系统的便携式易制毒化学品分析仪研制,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2019年
  • 3. 基于粉煤灰资源开发化工产品的研究,省、市、自治区科技项目,2015年
  • 4. 便携式易制毒化学品检测分析仪研究,国务院其他部门,2015年
  • 5. 一类具有近红外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9年
  • 6. 可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研究,吉林省科技厅,2009年
  • 7. 羟基乙酸生产新工艺,上海宝穗公司,2009年
  • 8. 羟基乙酸生产新工艺,吉林省科委,2009年
  • 9. 羟基乙酸生产新工艺,教育部,2009年
  • 10. 羟基乙酸生产新工艺(中试),吉林省科委,2009年
  • 11. 雷达/红外隐身材料兼容性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09年
  • 论文:
  • 1. Supra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coordination polymeric chains of Ag ions, p-sulfonatocalix[4]arene, and ethylenediamine,J INCL PHENOM MACRO,2015年
  • 2. Coordination polymeric chain formed by p-Sulfonatocalix[4]arene and organotin.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INORG CHEM COMMUN,2014年
  • 3. Tetra-β-(2-(diethylamino)ethoxy) nickel phthalocyanine: synthesis and inclusion in MCM-41,J INCL PHENOM MACRO,2011年
  • 4. Synthesis and aggregation study of optically active tetra-β-[(S)-2-octanyloxy]-substituted copper and nickel phthalocyanines,J CHEM SCI,2010年
  • 5. Enhanced photovoltaic response by incorporating polyoxometalate into a phthalocyanine-sensitized electrode,J MATER CHEM,2010年
  • 6. 新型不对称镍酞菁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质,CHEM J CHINESE U,2010年
  • 7. Synthesis of size controllable Cu-phthalocyanine nanofibers by simple solvent diffusion method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J COLLOID INTERF SCI,2010年
  • 8.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Novel Di-n-butyl Tin Di-carboxylate,CHEM RES CHINESE U,2009年
  • 9. Nonaqueous preparation of nano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both polyoxometalate and phthalocyanine with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MATER LETT,2009年
  • 10.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stability of several soluble tetra(quinolin-8-yloxy)metallophthalocyanines,INORG CHIM ACTA,2009年
  • 11. Tuning J-type dimers of non-peripherally substituted zinc tetra-4-tert-butylphenophthalocyanine ,SPECTROCHIM ACTA A,2008年
  • 12.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luble Tetra(2-methoxyethoxy)metallophthalocyanines,J HETEROCYCLIC CHEM,2008年
  • 13. 新型双大环二正丁基锡羧酸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CHEM J CHINESE U,2008年
  • 14. Fabrication micro-tube of substituted Zn–phthalocyanine in large scale by simple 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 and its surface photovoltaic properties,ORGANIC ELECTRONICS,2008年
  • 15.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riorganogermanium substituted heteropolytungstates,POLYHEDRON,2008年
  • 16. Near-Infrared Emission from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Copper Phthalocyanine with a Periodically Arranged Alq3:CuPc/DCM Multilayer Structure,Chinese Physics Letters,2008年
  • 17. [(1-Carboxycyclohexyl)(carboxymethyl)- ammonio]acetate,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2007年
  • 18.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veral Soluble Tetraphenoxy-Substituted Copper and Zinc Phthalocyanines,SYNTHESIS-STUTTGART,2005年
  • 19. 外围缩合四个1,10-啡啰啉单元的新氮杂酞菁的表面光伏响应及电场作用研究,CHEM J CHINESE U,2005年
  • 20. Surface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an expanded aza H2Pc containing four 1,10-phenanthroline subunits,SYNTHETIC MET,2005年
  • 21. Facile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erty comparisons of tetraaminometallophthylocyanines with and without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DYES PIGMENTS,2005年
  • 22. 四氨基取代金属酞菁的光谱分析,分子科学学报,2004年
  • 23.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Z)-1-(triphenylstannyl)- 3-p- chlorophenyl-1-butene-3-ol,J CHEM RES,2004年
  • 24.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Z)-1-(triphenylstannyl)-3-p-chlorophenyl--1-butene-3-ol,J CHEM RES,2004年
  • 25. 平面双核酞菁钴中心离子价态及其性质研究,分子科学学报,2003年
  • 26.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metal-free azaphthalocyanine containing four peripheral ion jacks,HETEROCYCLES,2003年
  • 27. Electrochemistry and Electrocatalysis of Binuclear Cobalt Phthalocyaninehexasulfonate-Surfactant Film modified Electrode,TALANTA,2003年
  • 28. 双核磺化酞菁钴在混合溶液中聚集现象的光谱和电化学研究,SPECTROSC SPECT ANAL,2003年
  • 29. 乙交脂(GA)的合成及表征,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 30. 有机氨钙催化合成乙交酯ε-已内酯AB型嵌段共聚物,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 31. 羟基乙酸均聚物PGA的合成及表征,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 32. 四种新的水杨醛缩氨基酞菁Schiff碱的合成及光学性质,分子科学学报,2003年
  • 33. PH值对聚四氨基酞菁钴膜电化学和紫外光谱性质的影响,CHINESE J ANAL CHEM,2003年
  • 34. 两种四氨基铜酞菁异构体的合成及其分子中氨基的稳定性研究,分子科学学报,2003年
  • 35. 烯烃及α,β-不饱和醛、酮在气相中的无催化环氧化反应,分子科学学报,2003年
  • 36. 聚羟基乙酸及其共聚物,高分子通报,2003年
  • 37. 两种四氨基锌酞菁异构体的简易合成及其表征,CHEM J CHINESE U,2002年
  • 38. 四氨基取代金属酞菁的简易合成及其光谱分析,第二届酞菁与卟啉化学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年
  • 39. 耐高温抗静电聚合酞菁,化工新型材料 ,2002年
  • 40. 混合价态双核磺化酞菁钴在非水溶剂中的电化学性质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
  • 41. a-炔醇的合成及性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
  • 42. 酞菁及相关化合物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
  • 43. Molecular rectifying behaviors of a planar binuclear phthalocyanine studied by scanning,Synthetic Metals ,2002年
  • 44. 聚羟基乙酸及其共聚物的研究进展,化工新型材料 ,2002年
  • 45. Preparation and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ultrathin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both a,NEW J.CHEM ,2002年
  • 46. 平面双核酞菁化合物的发展及应用前景,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
  • 47. Organized Langmuir-Blodgett Monolayers and Multlayers Based on,LANGMUIR,1999年
  • 48. 双核酞箐钴磺酸钠配位性质研究,分子科学学报,1997年
  • 49. 双核金属酞箐类化合物催化脱硫机理研究IV—中心金属离子对MPc-PcM催化活性的影响,分子科学学报,1996年
  • 50. 双核金属太箐类化合物电子结构研究-双核太箐铁分子的电子结构,东北师大学报 ,1993年
  • 51. PDS脱硫技术发展现状,气体净化新技术通讯 ,1993年
  • 52. Fe(II)、Co(III)卟吩复合物电子结构的INDO研究,东北师大学报 ,1993年
  • 53. 双核金属酞菁化合物电子结构研究-自由双酞菁分子结构,东北师大学报 ,1993年
  • 54. 双核金属酞菁化合物催化机理研究-酞菁铁催化脱硫电子转移机制,东北师大学报 ,1993年
  • 55. 双核酞箐钴磺酸盐催化脱硫机理研究II. 催化脱硫机理和动力,催化学报,1993年
  • 56. 双核金属酞菁化合物催化机理研究-酞菁铁催化NH$SCN转化及COS脱硫机,东北师大学报 ,1993年
  • 57. 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电子结构研究-双核酞菁镍分子的电子结构,东北师大学报 ,1993年
  • 58. 双核酞箐钴磺盐酸催化脱硫机理研究中CN毒性能及其机理,催化学报,1991年
  • 59. PDS催化脱硫反应机理的研究[1]-双核双中心机理模型,东北师大学报 ,1990年
  • 60. PDS--脱硫催化剂产品检验方法,东北师大学报 ,1990年
  • 专利:
  • 基于液流电池技术回收利用电渗析器电能的方法与装置 2023-09-01
  • 一种基于液流电池技术回收利用电渗析器电能装置 2019-09-27
  • 一种易制毒化学品阻抗频谱检测方法及装置 2018-08-14
  • 一种易制毒化学品阻抗频谱检测装置 2017-09-05
  • 四—(1,4,8,9—四氮杂)苯并菲类金属酞菁化合物及合成方法 2004-12-22

其它信息

暂停信息维护